⾼⼀语⽂必修⼀⽂⾔⽂知识点

学习方法 2021-09-07 240

【篇⼀】
  ⽂⾔实词
  兴⽂⾔翻译xīng起;兴起。《劝学》:“积⼟成⼭,风⾬兴焉。”
  就⽂⾔翻译jiù接近;靠近;趋向。《劝学》:“⽊受绳则直,⾦~砺则利。”
  望⽂⾔翻译wàng远望;远看。《劝学》:“吾尝跂⽽望矣,不如登⾼之博见也。”
  长⽂⾔翻译cháng长,与“短”相对。《劝学》:“登⾼⽽招,臂⾮加长也,⽽见者远。”
  ⽂⾔虚词
  ⽽<连词>
  1.表修饰关系。《劝学》:“吾尝终⽇~思矣。”
  2.表⽰递进关系。《劝学》:“君⼦博学~⽇参省乎⼰。”
  3.表假设关系。《劝学》:“锲⽽不舍,⾦⽯可镂。锲⽽舍之,朽⽊不折。”
  焉
  (1)兼词,相当于“于是”、“于之”。《劝学》:“积⼟成⼭,风⾬兴~。”
  于
  (1)<介>介绍⽐较的对象,可译为“⽐”。《劝学》:“冰,⽔为之,⽽寒~⽔。”
  也<助>语⽓助词,⽤于句中
  1.表陈述或解释。《劝学》:“君⼦⽣⾮异~,善假于物~。”
  乎<介>相当于“于”
  1.连词,表递进。《劝学》:“君⼦博学⽽⽇参~⼰。”
  之
  (1)<助>定语后置的标志。《劝学》:“蚓⽆⽖⽛~利。”
  通假字
  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(“輮”通“煣”或“揉”,⽤⽕烘⽊使弯曲)
  ⽣⾮异(⽣,通“性”,资质、天赋)
  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(“有”通“又”,更,再。暴,同“曝”,晒⼲。)
  则知明⽽⾏⽆过矣(“知”通“智”智慧)
  古今异义
  1.博学古义:⼴博地学习,⼴泛地学习。例:君⼦博学⽽⽇参省乎⼰。
  今义:知识、学识的渊博。
  2.参古义:检验。例:君⼦博学⽽⽇参省乎⼰。
  今义:加⼊。
  3.假古义:凭借,借助。例:假舆马者。
  今义:与“真”相对。
  4.⾦古义:⾦属制的⼑剑。例:⾦就砺则利。
  今义:⾦⼦,黄⾦。
  5.⽖⽛古义:⽖⼦和⽛齿。例:蚓⽆⽖⽛之利。
  今义:坏⼈的党⽻、帮凶。
  6.⽤⼼古义:因为⽤⼼。例如:⽤⼼⼀也。
  今义:读书⽤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。
  7.绳古义:墨线。例:⽊受绳则直
  今义:绳⼦,绳索。
  8.跪古义:腿脚。例:蟹六跪⽽⼆螯
  今义:跪下
  9.疾古义:疾劲,强,⼤,这⾥指声⾳宏⼤。例:声⾮加疾也
  今义:疾病
  10.致古义:达到(⽽致千⾥)
  今义:赠送,给予
  11.寄托古义:这⾥指藏⾝(⾮蛇鳝之⽳⽆可寄托者)
  今义:⼤致指⼼灵、精神的某种依靠
  词类活⽤
  ①名词做状语
  1.君⼦博学⽽⽇参省乎⼰(⽇:名作状,每天)
  2.上⾷埃⼟,下饮黄泉(上、下:名作状,向上、向下)
  ②名词作动词
  假⾈楫者,⾮能⽔也(⽔:名词⽤作动词,游⽔)
  ③动词的使动⽤法
  ⽊直中绳,輮以为轮(輮:动词的使动⽤法,使……弯曲)
  ④形容词作名词
  1.其曲中规(曲:形作名,曲度,弧度)
  2.登⾼⽽招,臂⾮加长也(⾼:形作名,⾼处)
  3.积善成德(善:形作名,善⾏)
  ⑤形容词⽤作动词
  故⽊受绳则直(直:变直,形容词⽤作动词)
  ⑥形容词作使动
  假舆马者,⾮利⾜也(利:形容词的使动⽤法,使……快,⾛得快)
  ⑦数词作形容词
  ⽤⼼⼀也(⼀:数词⽤作形容词,专⼀)
  ⑧动词作名词
  不积⼩流,⽆以成江海(流:流⽔)
  ⼀词多义
  1.于:
  (1)寒于⽔(⽐)
  (2)善假于物也(介词,不译。引进作⽤)
  (3)取之于蓝(从)
  2.⽽:
  (1)君⼦博学⽽⽇参省乎⼰(递进关系,并且)
  (2)则知明⽽⾏⽆过矣(并列关系,⽽且)
  (3)终⽇⽽思矣(表修饰)
  (4)⽽见者远(表转折)
  (5)锲⽽舍之(表假设或承接)
  (6)积善成德,⽽神明⾃得(表承接)
  (7)青,取之于蓝⽽青于蓝(连词,表转折关系,却)
  (8)锲⽽不舍(表假设,如果)
  (9)蟹六跪⽽⼆螯(连词,表并列)
  3.者:
  (1)假⾈楫者(代词,指……的⼈)
  (2)不复挺者(……的原因)
  4.焉:
  (1)风⾬兴焉(兼词,“于之”,意为在这⾥)
  (2)圣⼼备焉(语⽓词)
  5.利:
  (1)⾦就砺则利(形容词作动词,变锋利)
  (2)⾮利⾜也(形容词的使动⽤法,使……快,⾛得快)
  6.之
  (1)不如须臾之所学也(⾳节助词)
  (2)青取之于蓝,⽽青于蓝(代词代青)
  7.假
  (1)善假于物也(借助)
  (2)乃悟前狼假寐,盖以诱敌(假装)
  (3)以是⼈多以书假余(借)
  8.疾
  (1)顺风⽽呼,声⾮加疾也(强)
  (2)君有疾在腠理(疾病)
  9.绝
  (1)忽然抚尺⼀下,群响毕绝(《⼜技》)停⽌
  (2)⾃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⼦⾢⼈来此绝境(《桃花源记》)与世隔绝
  (3)以为妙绝(《⼜技》)极了
  (4)假⾈楫者,⾮能⽔也,⽽绝江河(《劝学》)横渡
  (5)楚诚能绝齐,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⾥(《屈原列传》)断绝关系
  10.强
  (1)蚓⽆⽖⽛之利,筋⾻之强(《劝学》)强壮
  (2)策勋⼗⼆转,赏赐百千强(《⽊兰诗》)有余
  (3)乃⾃强步,⽇三四⾥(《触龙说赵太后》)勉强
 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
  1.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(判断句,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表判断,可译为“……的原因”)
  2.蟹六跪⽽⼆螯,⾮蛇鳝之⽳⽆可寄托者,⽤⼼躁也。(判断句,“……者,……也”表判断)
  3.善假于物也(状语后置)
  4.蚓⽆⽖⽛之利,筋⾻之强。(定语后置)
  5.取之于蓝⽽青于蓝;冰,⽔为之⽽寒于⽔。(状语后置介词结构“于⽔”,表⽰⽐较)
  6.輮以为轮【省略句:輮(之)以(之)为轮】
  7.輮使之然也【省略句:輮(之)使之然也】
  8.⽆以⾄千⾥(固定句式,“⽆以……”意为“没有⽤来……的办法”)
  9.⾦⽯可镂(被动句)
【篇⼆】
  ⼀.⼀词多义
  “之”
  ①公从之(代佚之狐的建议)
  ②许之(⼈称代词,郑⽂公)
  ③将焉取之(增加的⼟地,代词)
  ④⼦犯请击之(秦国,代词)
  ⑤⾂之壮也,犹不如⼈(⽤于主谓之间,取消句⼦独⽴性)
  ⑥邻之厚,君之薄也(⽤于主谓之间,取消句⼦独⽴性)
  ⑦⾏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(⽤于主谓之间,取消句⼦独⽴性)
  “以”“⽽”
  ①吾不能早⽤⼦,今急⽽求之,是寡⼈之过也(连词,表承接)
  ②敢以烦执事(介词,拿)
  ③越国以鄙远(连词,表承接)
  ④因⼈之⼒⽽敝之(连词,表转折)
  ⑤以乱易整,不武(介词,拿、⽤)
  “焉”
  ①⼦亦有不利焉(语⽓词)
  ②焉⽤亡郑以陪邻(疑问副词,何)
  ③朝济⽽⼣设版焉(兼词,“于之”,在那⾥)
  ④将焉取之(疑问代词,哪⾥)
  “其”
  ①以其⽆礼于晋(代词,郑国)
  ②君知其难也(代词,这件事)
  ③吾其还也(表商量或希望语⽓)
  注:思考练习三中“若、说、辞、鄙、微”⾃⼰整理到积累本上。
  ⼆.通假字
  ①今⽼矣,⽆能为也已(通“矣”)
  ②⾏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(通“供”,供给)
  ③秦伯说(同“悦”)
  ④失其所与,不知(同“智”,明智)
  三.词类活⽤
  ①晋军函陵、秦军汜南(名词⽤作动词,驻扎)
  ②既东封郑(封,疆界。这⾥⽤作动词,使……成为疆界)
  ③若不阙秦(使动⽤法,使……削减)
  ④因⼈之⼒⽽敝之,不仁(形容词作动词,损害)
  ⑤越国以鄙远(名词的意动⽤法,把……当作边⾢)
  ⑥若亡郑⽽有益于君(使动⽤法,使……灭亡)
  ⑦烛之武退秦师(使动⽤法,使……撤兵)
  四.古今异义
  ①夫⼈(古义为“那个⼈”,今义为“妻⼦”的尊称)
  ②⾏李(古义为“出使的⼈”,今义为“出门时所带包裹”)
  五.特殊句式
  (1)状语后置(介词结构后置)
  A.以其⽆礼于晋B.若亡郑⽽有益于君
  C.佚之狐⾔于郑伯
  (2)省略句
  A.晋军(于)函陵,秦军(于)汜南(省略介词“于”)
  B.(烛之武)辞⽈:“⾂之壮也,犹不如⼈;……”(省略主语)
  C.敢以(之)烦执事(省略介词宾语,以之)
  (3)宾语前置
  夫晋,何厌之有(“之”作宾语前置的标志)
  [page]
  《荆轲刺秦王》
  ⼀、通假字
  1.秦王必说见⾂说,通“悦”,yuè,⾼兴。
  2.⽇以尽矣以,通“已”,已经。
  3.今⽇往⽽不反者反,通“返”。
  4.燕王诚振怖⼤王之威
  5.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,通“捧”,捧着。
  6.图穷⽽⼔⾸见见,通“现”,出现。
  7.秦王还柱⽽⾛还,通“环”,绕。
  8.卒起不意卒惶急⽆以击轲卒,通“猝”,仓促,突然。
  ⼆、古今异义
  1.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:⾛投⽆路,陷于困境。今义:⽣活贫困,经济困难。
  2.仰天太息流涕古义:眼泪。今义:⿐涕。
  3.丹不忍以⼰之私,⽽伤长者之意古义:品德⾼尚之⼈,此指樊将军。今义:年长之⼈。
  4.今有⼀⾔,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:可以⽤它来……。今义:表可能、能够、许可。
  5.持千⾦之币物古义:礼物今义:钱币。
  6.秦王⽅还柱⾛古义:跑今义:步⾏。
  7.诸郎中执兵古义:宫廷侍卫今义:指中医。
  8.左右既前,斩荆轲古义:周围侍从。今义:表⽅向或⼤约。
  三、词类活⽤现象:
  名词作状语
  1.进兵北略地
  2.此⾂⽇夜切齿拊⼼也
  3.函封之
  4.发尽上指冠
  名词作动词
  1.樊於期乃前⽈又前⽽为歌⽈荆轲顾笑武阳,前为谢⽈左右既前,斩荆轲
  2.皆⽩⾐冠以送之
  3.乃朝服,设九宾
  使动⽤法
  1.使使以闻⼤王
  2.使毕使于前
  3.⾃引⽽起,绝袖
  意动⽤法
  1.太⼦迟之
  2.群⾂怪之
  四、⽂⾔句式:
  判断句
  1.此⾂⽇夜切齿拊⼼也
  2.今⽇往⽽不反者,竖⼦也
  3.事所以不成者,乃欲以⽣劫之
  省略句
  1.秦王购之(以)⾦千⽄
  2.欲与(之)俱
  3.见燕使者(于)咸阳宫
  4.⽽(群⾂)卒惶急⽆以击轲
  被动句
  1.⽗母宗族,皆为戮没
  2.燕国见陵之耻除矣
  介宾短语后置
  1、常痛于⾻髓(介宾短语后置)
  2、嘉为先⾔于秦王(介宾短语后置)
  3、燕王拜送于庭(介宾短语后置)
  4、使毕使于前(介宾短语后置)
  定语后置
  1.太⼦及宾客知其事者
  2.群⾂侍殿上者,不得持尺兵
  五、重点实虚词
  1、发
  轲既取图奉之,发图打开
  顷之未发,太⼦迟之出发
  发尽上指冠头发
  2、顾
  顾计不知所出⽿只是,不过
 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
  3.为
  ⽗母宗族,皆为戮没被
  为之奈何对付,处理
 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
 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
  其⼈居远未来,⽽为留待因为
  荆轲和⽽歌,为变徵之声发出
  4.⽽
  可以解燕国之患,⽽报将军之仇者并且,表递进
  其⼈居远未来,⽽为留待因⽽,表因果
  今⽇往⽽不反者,竖⼦也却,表转折
  于是荆轲遂就车⽽去就,或不译,表承接
  荆轲逐秦王,秦王还柱⽽⾛相当于“地”或不译,表修饰
  六、固定⽤法
  1.⾂乃得有以报太⼦(“有以”,意为:有⽤来……的办法)
  2.然则将军之仇报(既然这样,那么)
  3.荆轲有所待(有……的)
  4.仆所以留者,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,乃欲以⽣劫之
  (复⾳虚词“所以”常引出表原因、⼿段等的分句,译为:……的原因。)
  5.⽽卒惶急⽆以击轲(“⽆以”,意为:没有⽤来……的办法)
  6.以故荆轲逐秦王(因此)
  [page]
  《鸿门宴知识点》
  ⼀、通假字
  1.距①关,⽏②内③诸侯。
  ①距,通“拒”,把守。
  ②⽏,通“⽆”,不要。
  ③内,通“纳”,接纳,进⼊。
  2.张良出,要项伯。
  要,通“邀”,邀请。
  3.愿伯具⾔⾂之不敢倍德也
  倍,通“背”,违背。
  4.旦⽇不可不蚤⾃来谢项王
  蚤,通“早”,早些。5.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
  不,通“否”。
  6.交戟之卫⼠欲⽌不内(内通“纳”)
  7.项王则受璧,置之坐上(坐通“座”)
  8.令将军与⾂有卻。
  卻,通“隙”,隔阂,嫌怨。
  9.秋豪不敢有所近。
  豪,通“毫”。
  10.吾令⼈望其⽓……成五采。
  采,通“彩”,颜⾊。
  11.私见张良,具告以事。
  具,通“俱”,全部。
  12.坐,通“座”,座位。
  ①项王则受璧,置之坐上。
  ②因击沛公于坐
  13.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。
  参,通“骖”,古时乘车。
  ⼆、虚词实词
  (⼀)实词:
  飨⼟卒(飨;犒劳)
  夜驰之(之:到,往)
  ⽆所取(所取:所字结构,掠夺的东西)
  从沛公(从:跟从)
  亡去不义(亡:逃跑;义:符合道义)
  料⼤王⼟卒⾜以当项王乎(料:估量:当:抵挡)与⾂游(游:交往)
  籍吏民(籍:登记)
  他盗之出⼊(出⼊:偏义夏词,进⼊)
  具⾔(具:详细,完备)
  若⼊前为寿(若:你;为寿:祝健康)
  杀⼈如不能举(举;尽)
  窃为⼤王不败也(窃;私下⾥)
  坐须臾(须臾:⽚刻)
  相去(去,距离)置车骑(置;放弃)
  督过之(督过:责备)
  留谢(谢:辞谢)
  (⼆)虚词
  固不如也(固:当然)
  君安与项伯有故(安:怎么)
  孰与君少长(孰与:与……相⽐,哪⼀个更……)
  ⼈有⼤功⽽击之(⽽:却)
  因⾔⽈(因:趁机)
  今者有⼩⼈之⾔(者:助词,不译)
  不然,籍何以⾄此(然:这样)
  因留沛公与饮(因:于是)
  以⽰之者三(三:多次)
  因击沛公于坐(因,趁机)
  若属皆且为所虏(若属:你们这些⼈)
  三、词类活⽤
  1.沛公军霸上。军,名词作动词,驻扎。
  2.王,名词作动词,称王。①沛公欲王关中。②秦地可尽王也。③先破秦⼊咸阳者王之。
  3.素善留侯张良。善,形容词作动词,友善、交好。
  4.夜,名词作状语,在夜晚。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。②于是项伯复夜去。
  5.义,名词作动词,恪守信义。①亡去不义。②今⼈有⼤功⽽击之,不义也。
  6.项伯杀⼈,⾂活之。活,使动⽤法,使……活命。
  7.吾得兄事之。兄,名词作状语,像兄长⼀样。
  8.沛公旦⽇从百余骑来见项王。从,使动⽤法,使……跟从,率领。
  9.范增数⽬项王。⽬,名词作动词,使眼⾊。
  10.若⼊前为寿。前,名词作动词,上前。
  11.常以⾝翼蔽沛公。翼,名词作状语,像鸟张开翅膀⼀样。
  12.交戟之卫⼠欲⽌不内。⽌,使动⽤法,使……停⽌。
  13.头发上指。上,名词作状语,向上。14.刑⼈如恐不胜。刑,名词作动词,以⼑割刺,指施加⾁刑
  15.从郦⼭下,道芷阳间⾏。①下,名词作动词,下来。②道,名词作动词,取道。③间,动词作状语
,⼩道,表⽰动作的处所。
  16.沛公已去,间⾄军中。间,动词作状语,从⼩路。
  17.拔剑撞⽽破之。破,使动⽤法,使……破裂。
  18.籍吏民,封府库。籍,名词作动词,登记。
  19.沛公今事有急。急,形容词作名词,危急的事。
  20.此亡秦之续⽿。续,动词作名词,后续者。
  21.此其志不在⼩⼩,形容词⽤如名词,⼩的⽅⾯
  22.项王、项伯东向坐.亚⽗南向坐东、南,名词作状语,向东、向南
  四、⽂⾔句式
  (⼀)判断句;
  1.此天⼦⽓也
  2.楚左尹项伯者,项⽻季⽗也
  3.此亡秦之续⽿
  (⼆)被动句:
  1.若屑皆且为所虏
  2.晋属今为之虏矣
  (三)宾语前置句:
  1.然不⾃意能先⼈关破秦
  2.不然,籍何以⾄此
  3.客何为者
  4.⼤王来何操
  5.沛公安在
  6.今⽇之事何如?
  7.何辞为?
  (四)介宾短语后置句/状语后置句
  1.曹⽆伤使⼈⾔于项⽻⽈。
  2.沛公欲王于关中。
  3.具告之以事。
  4.良⽈:“长于⾂。”
  5.得复见将军于此。
  五、古今异义:
  1.沛公奉卮酒为寿,约为婚姻。
  古义:婚姻,古义⼉⼥亲家,⼥⽅之⽗为婚,男⽅之⽗为姻。今义:结婚的事,因结婚⽽产⽣的夫妻
关系。
  2.备他盗之出⼊与⾮常也。
  古义:意外的变故。今义:副词,很。
  3.今⼈有⼤功⽽击之。
  古义:现在别⼈(指沛公)今义:现在的⼈,与古⼈相对。
  4.⽽听细说。
  古义:⼩⼈的谗⾔。今义:详细说来。
  5.沛公居⼭东时。
  古义:崤⼭以东。今义:⼭东省。
  6.将军战河北,⾂战河南。
  古义:黄河以北、以南。今义: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。
  六、⼀词多义
  (⼀)为
  ⼈为⼑姐,我为鱼⾁动词,是,
  使⼦婴为相动词,做,担当,
  窃为⼤王不取也动词,认为,
  谁为⼤王为此计动词,出,制定,
  且为之奈何动词,对付,
  何辞为句末语⽓词,呢,为击破沛公军介词,替,给,
  (⼆)故
  故听之连词,所以)
 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,旧时,此指交情)
 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,特意)
  (三)辞
  卮酒安⾜辞(推辞,不接受)
  未辞也(告辞,辞别)
  ⼤礼不辞⼩让(讲究,计较)
  (四)幸
  妇⼥⽆所幸(宠幸)
  故幸来告良(幸⽽)
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!

推荐阅读 ⼈教版⾼⼀语⽂必修三⽂⾔⽂知识点整理 ⾼⼀语⽂下册必修三知识点 ⾼⼀语⽂下册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⾼⼀语⽂必修⼀知识点讲解 ⾼⼀语⽂必修⼀知识点整理 ⼈教版⾼⼀语⽂必修⼆知识点归纳

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方法资讯

上一条: ⾼⼀语⽂必修⼀知识点讲解 下一条: 2021四川高考满分作文赏析

网友评论 共0条

暂无数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