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⼆物理期末复习资料

学习方法 2021-07-16 112

【导语】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,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。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⽽巩固下来的稳重持久的条件反射和⾃然需要。建⽴良好的学习习惯,就会使⾃⼰学习感到有序⽽轻松。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《初⼆物理期末复习资料》,供⼤家查阅。

【篇⼀】初⼆物理期末复习资料

第1节⼒

1、⼒的作⽤效果:⼒可以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,包括使运动的物体静⽌、使静⽌的物体运动、使物体速度的⼤⼩、⽅向发⽣改变;⼒可以使物体发⽣形变。物理学中,⼒的单位是⽜顿,简称⽜,符号是N。

2、⼒的⼤⼩、⽅向和作⽤点叫做⼒的三要素。⼒的三要素都能影响⼒的作⽤效果。

3、在物理学中通常⽤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⽰⼒:在受⼒物体上沿着⼒的⽅向画⼀条线段,在线段的末端画⼀个箭头表⽰⼒的⽅向,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⽰⼒的作⽤点,在同⼀图中,⼒越⼤,线段越长。有时还在⼒的⽰意图旁边⽤数值和单位标出⼒的⼤⼩。

4、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⼒时,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⽤⼒。也就是说,物体间⼒的作⽤是相互的(相互作⽤⼒在任何情况下都是⼤⼩相等,⽅向相反,作⽤在不同物体上)。两物体相互作⽤时,施⼒物体同时也是受⼒物体,反之,受⼒物体同时也是施⼒物体。⼒不能脱离物体⽽存在。

第2节弹⼒

1、物体受⼒时发⽣形变,不受⼒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弹性。物体变形后不能⾃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。

弹簧的弹性有⼀定的限度,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完全复原。

弹⼒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⽽产⽣的⼒。

2、测量⼒的⼤⼩的⼯具叫做测⼒计。

弹簧测⼒计原理:弹簧受的拉⼒越⼤,弹簧的伸长就越长。在弹性限度内,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⼒成正⽐。

弹簧测⼒计结构:弹簧、挂构、指针、刻度牌、外壳。

弹簧测⼒计使⽤:使⽤前:①观察它的量程(测量范围),加在它上⾯的⼒不能超过它的量程。②观察分度值,即认清它的每⼀⼩格表⽰多少⽜。③检查它的指针是否指在“0”刻度,测量前应该把指针调节到指“0”的位置上。

测量时:注意防⽌弹簧指针卡住,沿轴线⽅向⽤⼒。

读数时:视线与刻度⾯垂直。

第3节重⼒

1、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,都存在互相吸引的⼒,这就是万有引⼒。由于地球的吸引⽽使物体受到的⼒,叫做重⼒。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受到重⼒的作⽤。重⼒的施⼒物体是地球。

2、重⼒的⼤⼩通常叫做重量。

物体所受的重⼒跟它的质量成正⽐,它们之间的关系是G=mg。

符号的意义及单位:G——重⼒——⽜顿(N)

M——质量——千克(kg)

g=9.8⽜/千克(N/kg)(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=10N/kg)

3、重⼒的⽅向是竖直向下的。应⽤:重垂线

4、重⼒在物体上的作⽤点叫做重⼼。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⼼在它的⼏何中⼼。

【篇⼆】初⼆物理期末复习资料

第⼀部分声现象

1.声⾳的发⽣:声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⽣的,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,振动停⽌,发声也就停⽌。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⾳。

2.声的传播:声的传播需要介质,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。(V固>V液>V⽓)真空不能传声。

3.回声:声⾳在传播过程中,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⼈再次听到的声⾳叫回声

(1)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:回声到达⼈的⽿朵⽐原声晚0.1秒以上。

(2)低于0.1秒时,则反射回来的声⾳只能使原声加强。

(3)利⽤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(声纳系统)

4.⾳调:声⾳的⾼低叫⾳调,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,频率越⼤,⾳调越⾼。

5.响度:声⾳的⼤⼩叫响度,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⼤⼩有关,还跟声源到⼈⽿的距离远近有关

6.⾳⾊: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⾳的品质叫⾳⾊

7.噪声及来源

从物理⾓度看,噪声是指发声体做⽆规则地杂乱⽆章振动时发出的声⾳。从环保⾓度看,凡是妨碍⼈们正常休息、学习和⼯作的声⾳都属于噪声。

8.声⾳等级的划分

⽤分贝来划分声⾳的等级,30dB—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,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,70dB以上会⼲扰谈话,影响⼯作效率,长期⽣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,会影响听⼒。

9.噪声减弱的途径:可以在声源处、传播过程中和⼈⽿处减弱

10.声的利⽤:(1)利⽤声⾳传递信息(如B超、声纳、雷达等)(2)利⽤声⾳传递能量(洁⽛、超声波碎⽯、清洗精密零件等)

第⼆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⽤

(⼀)光的反射

1、光源: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

2、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。⼤⽓层是不均匀的,当光从⼤⽓层外射到地⾯时,光线发了了弯折

3、光速: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⼀般不同,真空中最快,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:C=3×108m/s,在空⽓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,⽔中的速度为3/4C,玻璃中为2/3C

4、光直线传播的应⽤:

激光准直,影⼦的形成,⽉⾷、⽇⾷的形成、⼩孔成像

5、光线:表⽰光传播⽅向的直线,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⼀直线,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⽰光的传播⽅向(光线是假想的,实际并不存在)

6、光的反射:光从⼀种介质射向另⼀种介质的交界⾯时,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,使光的传播⽅向发⽣了改变,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

7、光的反射定律:反射光线与⼊射光线、法线在同⼀平⾯上;反射光线和⼊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;

反射⾓等于⼊射⾓

可归纳为:“三线共⾯,法线居中,两⾓相等”

8、理解:反射⾓随⼊射⾓的增⼤⽽增⼤,减⼩⽽减⼩,当⼊射⾓为零时,反射⾓也变为零

9、两种反射现象

(1)镜⾯反射:平⾏光线经界⾯反射后沿某⼀⽅向平⾏射出,只能在某⼀⽅向接收到反射光线。

(2)漫反射:平⾏光经界⾯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⽅向反射出去,即在各个不同的⽅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。

注意:⽆论是镜⾯反射,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。

10、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。

11、平⾯镜对光的作⽤:(1)成像(2)改变光的传播⽅向

12、平⾯镜成像的特点

(1)成的像是正⽴的虚像(2)像和物的⼤⼩相等(3)像和物的连线与镜⾯垂直,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

理解:平⾯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⾯为轴的对称图形

13、实像与虚像的区别

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⽽成的,可以⽤屏接到,当然也能⽤眼看到。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,⽽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⽽成的,只能⽤眼看到,不能⽤屏接收。

14、平⾯镜的应⽤

(1)⽔中的倒影(2)平⾯镜成像(3)潜望镜

(⼆)光的折射

1、光的折射:光从⼀种介质斜射⼊另⼀种介质时,传播⽅向⼀般会发⽣变化,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

理解: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⼀样都是发⽣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,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,⽽折射光则进⼊到另⼀种介质中,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⾥传播速度不同,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⽅向发⽣变化,这就是光的折射。

注意: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,既发⽣折射,同时也发⽣反射

2、光的折射规律:光从空⽓斜射⼊⽔或其他介质中时,折射光线与⼊射光线、法线在同⼀平⾯上,折射光线和⼊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;折射⾓⼩于⼊射⾓;⼊射⾓增⼤时,折射⾓也随着增⼤;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⾯时,传播⽅向不变,在折射中光路可逆。

理解:折射规律分三点:(1)三线⼀⾯(2)两线分居(3)两⾓关系分三种情况:①⼊射光线垂直界⾯⼊射时,折射⾓等于⼊射⾓等于0°;②光从空⽓斜射⼊⽔等介质中时,折射⾓⼩于⼊射⾓;③光从⽔等介质斜射⼊空⽓中时,折射⾓⼤于⼊射⾓

3、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。

4、透镜及分类

透镜:透明物质制成(⼀般是玻璃),⾄少有⼀个表⾯是球⾯的⼀部分,且透镜厚度远⽐其球⾯半径⼩的多。

分类:凸透镜:边缘薄,中央厚

凹透镜:边缘厚,中央薄

5、主光轴,光⼼、焦点、焦距

主光轴:通过两个球⼼的直线

光⼼: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,通过它的光线传播⽅向不变。(透镜中⼼可认为是光⼼)

焦点: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⾏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⼀点,这点叫透镜的焦点,⽤“F”表⽰。

虚焦点:跟主光轴平⾏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,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⼀点,这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,所以叫虚焦点。

焦距:焦点到光⼼的距离叫焦距,⽤“f”表⽰。

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、焦距和⼀个光⼼。

6、凸透镜:对光起会聚作⽤;凹透镜:对光起发散作⽤

7、凸透镜成像规律

①虚像物体同侧;实像物体异侧;

②物远实像⼩⽽近,物近实像⼤⽽远;

③离焦点越近,所成的像越⼤。

物距(u)成像⼤⼩像的虚实像物位置像距(v)应⽤

u>2f缩⼩实像透镜两侧f

u=2f等⼤实像透镜两侧v=2f

f2f幻灯机

u=f不成像

uu放⼤镜

8、为了使幕上的像“正⽴”(朝上),幻灯⽚要倒着插。

9、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⼀个凸透镜,暗箱中的胶⽚相当于光屏,我们调节调焦环,并⾮调焦距,⽽是调镜头到胶⽚的距离,物离镜头越远,胶⽚就应靠近镜头。

第三部分物态变化

1、温度: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

2、摄⽒温度:把冰⽔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℃,把1标准⼤⽓压下沸⽔的温度规定为100℃。

3、温度计

(1)原理: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

(2)构造:玻璃壳、⽑细管、玻璃泡、刻度及液体

(3)使⽤:使⽤温度计以前,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

4、使⽤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

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

②待⽰数稳定后再读数

③读数时,视线要与液⾯上表⾯相平,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

5、体温计

构造:玻璃泡上⽅有缩⼜量程:35—42℃分度值:0.1℃⽤法:离开⼈体读数

6、熔化和凝固

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,熔化要吸热。

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,凝固要放热。

7、熔点和凝固点

(1)固体分晶体和⾮晶体两类。

(2)熔点:晶体都有⼀定的熔化温度,叫熔点。

(3)凝固点:晶体者有⼀定的凝固温度,叫凝固点。

同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。

8、物质从液态变为⽓态叫汽化,汽化有两种不同的⽅式:蒸发和沸腾,这两种⽅式都要吸热

9、蒸发现象

(1)定义: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⽣的,并且只在液体表⾯发⽣的汽化现象

(2)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:液体温度⾼低,液体表⾯积⼤⼩,液体表⾯空⽓流动的快慢

10、沸腾现象

(1)定义: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⾯同时进⾏的剧烈的汽化现象

(2)液体沸腾的条件: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

11、升华和凝华现象

(1)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⽓态叫升华,从⽓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。

(2)⽇常⽣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。(冰冻的湿⾐服变⼲,冬天看到霜、雪、冰花)

【篇三】初⼆物理期末复习资料

第⼀章机械运动

常考点

1.机械运动:⼀个物体相对另⼀个物置改变(关键抓住五个字“位置的变化”)

2.运动的描述

参照物: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⽌时选定的标准物体

运动和静⽌的相对性:选不同的参照物,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

3.运动的分类

匀速直线运动:沿直线运动,速度⼤⼩保持不变;变速直线运动:沿直线运动,速度⼤⼩改变。

4.⽐较快慢⽅法:时间相同看路程,路程长的快;路程相同看时间,时间短的快

5.速度(常考点)

物理意义:表⽰物体运动的快慢;定义: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;公式:v=s/t

单位:m/s、km/h;关系:1m/s=3.6km/h;1km/h=1/3.6m/s

6.匀速直线运动

特点: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

公式:v=s/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⽆关

7.描述运动的快慢

平均速度物理意义: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

公式:v=s/t

8.平均速度的测量

原理:v=s/t

⼯具:刻度尺、秒表

需测物理量:路程s;时间t

注意:⼀定说明是哪⼀段路程(或哪⼀段时间)

9.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

第⼆章声现象

⼀、声⾳的发⽣与传播

常考点

1.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。⽤⼿按住发⾳的⾳叉,发⾳也停⽌,该现象说明振动停⽌发声也停⽌。

振动的物体叫声源。

2.声⾳的传播需要介质,真空不能传声。在空⽓中,声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,声波到达⼈⽿,引起⿎膜振动,⼈就听到声⾳。

3.真空不能传声,⽉球上没有空⽓,所以登上⽉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⽆线电话交谈,因为⽆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。

4.声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。⼀般情况下,v固>v液>v⽓声⾳在15℃空⽓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/s。

5.回声是由于声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⽽形成的。如果回声到达⼈⽿⽐原声晚0.1s以上⼈⽿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,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⾄少为17m。在屋⼦⾥谈话⽐在旷野⾥听起来响亮,原因是屋⼦空间⽐较⼩造成回声到达⼈⽿⽐原声晚不⾜0.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⼀起使原声加强。

利⽤:利⽤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、冰⼭距离、敌⽅潜⽔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⾳在海⽔中的传播速度,测量⽅法是:测出发出声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⾳讯号的时间t,查出声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,则发声点距物体S=vt/2。

⼆、我们怎样听到声⾳

常考点

1.声⾳在⽿朵⾥的传播途径:外界传来的声⾳引起⿎膜振动,这种振动经听⼩⾻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,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⼤脑,⼈就听到了声⾳.

2.⾻传导:声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⽤⽿朵,还可以经头⾻、颌⾻传到听觉神经,引起听觉。这种声⾳的传导⽅式叫做⾻传导。⼀些失去听⼒的⼈可以⽤这种⽅法听到声⾳。

3.双⽿效应:⼈有两只⽿朵,⽽不是⼀只。声源到两只⽿朵的距离⼀般不同,声⾳传到两只⽿朵的时刻、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。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⽅向的重要基础。这就是双⽿效应.

三、声⾳的三个特性

1.⾳调:⼈感觉到的声⾳的⾼低。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,频率越⾼⾳调越⾼;频率越低⾳调越低。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,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⾼。频率单位次/秒又记作Hz。

2.响度:⼈⽿感受到的声⾳的⼤⼩。响度跟发⽣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。物体在振动时,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振幅。振幅越⼤响度越⼤。

增⼤响度的主要⽅法是:减⼩声⾳的发散。

3.⾳⾊:由物体本⾝决定。⼈们根据⾳⾊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⼈。

4.区分乐⾳三要素:闻声知⼈——依据不同⼈的⾳⾊来判定;⾼声⼤叫——指响度;⾼⾳歌唱家——指⾳调。

四、噪声的危害和控制

常考点

1.物理学⾓度看,噪声是指发声体做⽆规则的杂乱⽆章的振动发出的声⾳;环境保护的⾓度噪声是指妨碍⼈们正常休息、学习和⼯作的声⾳,以及对⼈们要听的声⾳起⼲扰作⽤的声⾳。

2.⼈们⽤分贝(dB)来划分声⾳等级;听觉下限0dB;为保护听⼒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;为保证⼯作学习,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;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。

3.减弱噪声的⽅法:在声源处减弱、在传播过程中减弱、在⼈⽿处减弱。

五、声的利⽤

常考点

可以利⽤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。

第三章物态变化

⼀、温度

温度计的原理:利⽤液体的热胀冷缩进⾏⼯作。

常⽤温度计的使⽤⽅法:

使⽤前:观察它的量程,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;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,以便准确读数。

使⽤时: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⼊被测液体中,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;温度计玻璃泡浸⼊被测液体中稍候⼀会⼉,待温度计的⽰数稳定后再读数;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,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⾯相平。

⼆、物态变化

常考点

1.熔化和凝固

①熔化:

晶体物质:海波、冰、⽯英⽔晶、

⾮晶体物质:松⾹、⽯蜡玻璃、沥青、蜂蜡⾷盐、明矾、奈、各种⾦属

熔化图象:

熔化特点:固液共存,吸热,温度不变

熔化特点:吸热,先变软变稀,最后变为液态,温度不断上升。

熔化的条件:⑴达到熔点。⑵继续吸热。

②凝固:

定义: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。

凝固图象:

凝固特点:固液共存,放热,温度不变

凝固特点:放热,逐渐变稠、变黏、变硬、最后成固体,温度不断降低。

凝固点:晶体凝固时的温度。

同种物质的熔点、凝固点相同。

凝固的条件:⑴达到凝固点。⑵继续放热。

2.汽化和液化:

①汽化:

定义:物质从液态变为⽓态叫汽化。

定义: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⽣的,并且只在液体表⾯发⽣的汽化现象叫蒸发。

影响因素:⑴液体的温度;⑵液体的表⾯积⑶液体表⾯空⽓的流动。

作⽤:蒸发吸热(吸外界或⾃⾝的热量),具有制冷作⽤。

定义:在⼀定温度下,在液体内部和表⾯同时发⽣的剧烈的汽化现象。

沸点:液体沸腾时的温度。

沸腾条件:⑴达到沸点。⑵继续吸热

沸点与⽓压的关系: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⽓压减⼩时降低,⽓压增⼤时升⾼

②液化:

定义:物质从⽓态变为液态叫液化。

⽅法:⑴降低温度;⑵压缩体积。

好处:体积缩⼩便于运输。

作⽤:液化放热

3.升华和凝华:

①升华定义: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⽓态的过程,吸热,易升华的物质有:碘、冰、⼲冰、樟脑、钨。

②凝华定义:物质从⽓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,放热

☆要使洗过的⾐服尽快⼲,请写出四种有效的⽅法。

⑴将⾐服展开,增⼤与空⽓的接触⾯积。⑵将⾐服挂在通风处。⑶将⾐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⾼处。

⑷将⾐服脱⽔(拧⼲、甩⼲)。

☆解释“霜前冷雪后寒”?

霜前冷:只有外界⽓温⾜够低,空⽓中⽔蒸⽓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“霜前冷”。雪后寒:化雪是熔化过程,吸热所以“雪后寒”。
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!

推荐阅读 初二物理上册期末知识点 初二物理上册期末知识点【三篇】 初⼆历史期末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一历史期末复习资料 ⼋年级历册期末复习资料 初⼆数学上册期末重点笔记

点击访问更多木玛升学网的 学习方法资讯

上一条: 初⼆数学上册期末重点笔记 下一条: 仁爱版⼋年级上册英语知识点归纳2020

网友评论 共0条

暂无数据